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正门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匾额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佛楼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西洋门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独乐峰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滴翠岩-秘云洞-邀月台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方塘水榭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大戏楼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多福轩
北京市-西城区-恭王府-多福轩正殿“同德延釐”匾额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荷花市场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前海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前海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前海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
雍和宫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雍正三年(1725年),府晋为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宫为寺,雍和宫成为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孔庙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孔庙-大成门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孔庙-大成殿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孔庙-碑亭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孔庙-乾隆石经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牌楼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集贤门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太学”匾额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琉璃牌楼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琉璃牌楼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辟雍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辟雍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辟雍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孔子行教像雕像
北京市-东城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日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