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6, 2024

餐後高血脂的危害不容忽視

多年來,人們對血脂異常即高血脂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空腹階段,到醫院化驗血脂時,也一般是在清晨空腹狀態下完成測定的。其實,人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16~18小時)都處於餐後狀態,早在70年代美國康耐爾大學營養系主任澤弗·史密斯教授等人就提出“餐後階段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時期”這一論斷,但一直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餐後高血脂是進餐後人體血液中的脂類物質總量或部分高出正常範圍的一種病理狀態。

高血脂對身體非常有害,常被人們稱之為“無聲的殺手”。如果血脂過多,容易造成“血稠”,使血流變慢,並可在血管壁上沉積,逐漸形成斑塊,稱為動脈粥樣硬化。這些斑塊聚集增大,可導致血管狹窄,嚴重時堵塞血管、血流中斷。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心臟,就會引起冠心病;發生在腦,就會出現腦中風;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將導致視力下降、失明;如果發生在腎臟,就會引起腎動脈硬化、腎功能衰竭;發生在下肢,會出現肢體壞死、潰爛等。高血脂還可引發高血壓,誘發膽結石、胰腺炎,加重肝火,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老年痴獃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與癌症的發病也有關聯。

有文獻報道,在健康人群中存在餐後高脂血症,它不僅損害正常人的血管內皮功能,而且會加重已有血管內皮的損傷。餐後甘油三酯水平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預測強度獨立並高於空腹甘油三酯水平,餐後高脂血症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並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促進血栓形成。近期一系列研究證實,餐後高脂血症與冠心病的發病密切相關,有研究對受試者進行脂肪餐負荷試驗,並動態觀測餐前及餐後8小時內的血清甘油三酯濃度,經多因素分析顯示,在排除了年齡、性別、基礎代謝率(BMI)及吸煙等主要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混雜影響後,餐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與冠心病仍呈顯著正相關。

餐後高脂血症對健康的危害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那麼,哪些人需查餐後血脂呢?如何發現餐後高甘油三脂血症呢?一般認為,對血脂正常的中年以上人群,特別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應檢測餐後血脂。通常是讓病人吃高脂肪餐後,在規定的時間內抽血,化驗甘油三酯濃度。根據血脂水平判斷餐後是否增高。目前脂肪餐無標準配方且無評價餐後高血脂的標準,國內一般以餐後6小時甘油三酯仍高於空腹水平,作為餐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診斷標準。

對餐後高血脂應及早干預,防治結合;重點在防,無病防病,有病防進展。科學家們正不斷致力於尋求能有效控制餐後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是在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藥物治療。

首先採取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調整、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影響因素的控制:定期檢查身體;調整生活方式,減少工作壓力,戒煙限酒,多做運動;調整飲食習慣,少吃肥肉,少吃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建議多吃白肉,如雞、魚; 煮食宜用植物油,少吃如漢堡包類的快餐;蔬菜類中如大蒜、靈芝、香茹、韭菜等,都有減低血脂的作用,不過,必須長期堅持,才有效果。

其次是藥物治療,目前已有資料表明,貝特類、他汀類、煙酸和ω-3脂肪酸等藥物可有效降低患者餐後血脂代謝異常,從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其中,苯扎貝特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苯扎貝特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干預試驗(BECAIT),在年輕心肌梗死後患者中進行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經5年觀察,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減少冠狀動脈事件的發生,對糖尿病合併高脂血症的患者尤為適合。

揭開餐後高血脂的神秘面紗,加強對它的篩查與監測,並予以早期預防和治療,每年將至少減少全世界600多萬的死亡人數,這是預防及減少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的治本之舉!

原文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6/05/18/20/64/91.htm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