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2, 2025

《蓟州志》记载的明代蓟州城图

蓟州城原先为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将土城包以砖石,周围九里十三步。城北有山冈阻挡,没有设门。城的东、南、西三面设门,门上建楼,城的四角建角楼。鼓楼建在城的中心。明祟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入蓟州,城被拆毁,鼓楼被焚。清朝顺治年间、康熙年间、道光年间,曾几次按明时原样重修,但或因地震、或因大火、或因年久失修,又几次毁坏。到抗日战争结束时,蓟州城上角楼全塌,城垣拆尽。城中鼓楼也破烂不堪。现在人们看到的蓟州鼓楼,是1983年以后几年内,由蓟州人民政府几次拨款修复的。在昔日破烂的鼓楼基础上,修残补缺,包砌城台,整修楼道,油漆彩绘,使鼓楼再展新容,为天津市保留了一座历史最久的鼓楼景观,也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一处良好的游览场所。

蓟州古城没有能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保存下来,是蓟州人心中永远的遗憾。恐怕只有70岁以上的老人才在脑海里对古城有一些的零散记忆。


《蓟州志》/《蓟县志》记载:“城垣位于县境中部,北倚府君山,南邻州河。墙体为夯土筑城,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四年(1371),土城墙进行砖石贴面。方圆9里13步,连女儿墙高3丈5尺,城垣北圆南方。城门3座,东门称‘威远’,西门称‘朝都’(后改为拱极),南门称‘平津’。门洞上均建有城楼。正门以外,各筑瓮城保护。东瓮城门口向南,城门上有石额,名‘迎旭’,为明嘉靖年立;南瓮城门上有石额,名‘阳谷’,为明崇祯年立;西瓮城门口向南;北城无门,城上建有北极楼。城墙上有敌楼两座,角楼4座。环城有护城河,自东门至南门深6尺、阔5丈,南门至西门深一丈、阔7丈,西门至东北角深3丈、阔8丈,东北角至东门大半为莲花池,深1丈、阔10丈。”

“明代,州城区域以城墙为限,面积1500亩左右,以鼓楼为轴心布开十字街形,北部多为国家机关、儒学所在地,西部为古建筑集中区,东部和南部为商业集中区。以4条主街分为东北隅、东南隅、西北隅、西南隅4个村庄。”

所谓瓮城何物也?我查了一下:“瓮城是建在城门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大家可以看到,在上面的《明朝蓟州州城图》里,东、南、西三个城门外都有瓮城。

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角,这样设计很有科学道理,实战中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但其进攻路线必然不能一气呵成,只能绕个弯以后再攻大城门,从战术上已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顶的守军则能以极快的速度,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四面组成交叉射击网,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所谓瓮中捉鳖,可以说是瓮城功能的最生动的描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古南京城、山西平遥古城等也都建有瓮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