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6, 2024

銀器驗毒靠譜嗎?

在民間,銀器驗毒的說法廣為流傳。

早在宋代,著名法醫宋慈的《洗冤集錄》中就有“用銀針插入屍口或肛門,以紙密封,良久取出,如中毒則銀針變為黑暗色,如無毒,其色鮮白”這種用銀器驗毒方法的記載。

當下眾多古裝劇中,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某官人將銀針往飯菜或酒水上輕輕蘸一蘸,若銀針發黑,便眉頭一緊,嘆道“此處有毒”……

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人相信銀器能驗毒的說法,常用銀筷、銀叉、銀首飾等來試驗食物是否有毒。

那麼,銀器驗毒真的靠譜嗎?

銀針試毒的原理

故事裡所說的“毒”,主要針對古代人常用的“砒霜”毒藥。原來,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砒霜中往往會混有大量的硫或硫化物。銀可以與硫反應生成黑色硫化銀沉澱,從而使銀器表面呈現“黑色”。

再者,如《洗冤集錄》中,銀針深入屍體的口或肛門中,會出現變黑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屍體胃腸中含有較多蛋白質,發生腐敗變質後產生了一種具有臭味的硫化氫,銀針就可以和這種硫化物反應,產生一種黑色的硫化銀附着在銀針上,使銀針變成了黑色。

由此可看出,銀針試毒主要跟“硫”有關。

當代銀器驗毒不靠譜

為什麼呢?

1. 提純技術的進步

針對砒霜這類毒藥,古代人因為提純技術的落後,才導致砒霜中含有大量的雜質(包括大量的硫或硫化物),才使得銀針試毒得以靈驗。

而當代提純技術已經爐火純青,提煉出的成品砒霜相當純凈,不再含有硫和硫化物雜質或雜質大大減少,也就是說與銀針發生反應的物質大大減少了,也就不會如此顯而易見的發生“黑色反應”。

2. 銀器能驗的“毒”太局限

現代毒品五花八門,比砒霜還毒的劇毒物比比皆是,已經不再是砒霜“一覽眾山小”的時代了。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許多劇毒物品並不含硫,比如毒蕈、亞硝酸鹽、農藥、毒鼠藥、氰化物等,銀器與它們接觸也不會出現黑色反應。而且這些劇毒物中,有些隱藏在食物里,常常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填進了肚子。

3. 許多食物含硫卻無毒

有的食物並不含毒,但卻含硫。比如雞蛋黃、大蒜、花菜等,也會使銀器變黑,它們不但沒有毒性,還富含豐富的營養,大蒜等食物還有抗癌的作用。如果誤認為這些食物“有毒”就敬而遠之,就太不應該了。

4. 銀器“含銀純度”參差不齊

許多商家“造假現象”層出不窮,市場上許多含銀器具,包括銀碗、銀筷子、銀首飾等往往滲了許多雜質,甚至一些銀器裡面根本不含銀。用這些不含銀的“銀器”再大的毒也驗不出來啊!

5、銀器“保護膜”

純銀製品使用的時間一長,往往會被氧化變暗而失去光澤,這樣的銀器是賣不出好價錢的。

因此,許多商家出於盈利的目的,在市場上推出的各種銀器產品大多表面上進行了防氧化材料的鍍層處理,而這些保護膜也阻礙銀器與毒物發生反應,使其反應的現象大幅度減弱。

銀器能消毒

人們十分喜愛銀制的碗、筷、勺等餐具和酒壺、酒杯等酒具,並認為它們有一定的消毒功能。其實,銀器消毒的觀點不無道理。

當銀器中盛有水,或銀器與水充分接觸,就會有極微量的銀離子擴散到水中。只要每升水中含有5000萬分之一毫克的銀離子就可以將水中大部分細菌殺死。其原理是,銀離子帶正電荷,能吸附於水中的細菌,並逐步進入細菌體內,促使它的酶系統封閉、失活,無法新陳代謝而亡。

野外工作者或旅遊者,當一時找不到飲用水時,可用隨身攜帶的銀碗或銀筷、銀勺、銀叉、銀首飾,在舀出的水中攪動,兩小時左右即可消滅水中大量細菌得到安全無菌的飲用水。如因不慎負傷,可將佩戴的銀首飾或其他銀器貼敷在傷口上,就能有效地防止傷口感染,起到救急藥物的作用。

但是,許多商家出於盈利的目的,“造假現象”層出不窮。而且,各種銀器產品大多表面上進行了防氧化材料的鍍層處理,也就失去了銀離子擴散到水分中去的途徑,結果這樣的銀器雖然美觀,卻沒有了消毒功能。

銀器對人體有害嗎

既然銀器能殺菌消毒,每天使用會不會中毒?

一般來說,銀並不會對人的身體產生明顯毒性,但長期食用銀金屬和無毒銀化合物也會引致“銀質沉澱症”,可使皮膚表面會顯出灰藍色,影響外觀,但無毒性。一般人飲食並不會造成銀過量,除非專門“吃銀子”,這也未免太重口味了吧!

原文鏈接:
https://www.sohu.com/a/168251009_4307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NKH201311019.htm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filename=XNKH201311019

2 comments

  1. 可以換個角度考慮,古代最常用的毒就是砒霜,所以才有銀器驗毒

  2. 銀能驗的“毒”有局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