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0, 2024

網絡求醫不可取

現在很多人在網絡上求醫問葯,也不管“網絡醫師”的資質是否真實,其所給予的醫療建議是否正確。我認為網絡求醫這種行為不可取。看病必須要患者親自到正規醫院就診。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西醫主張“望觸扣(動)聽”,這些大家應該都知道。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沒有看到病人並且親自查體的情況下,僅憑主訴、現病史和輔助檢查結果,是無法對疾病做出準確診斷的。我真的不知道網絡上那些所謂的“專家”是如何在連病人長什麼樣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對其疾病做出診斷並給出治療建議的。這是對患者和社會的一種嚴重不負責任。

正規大醫院裡的專家們平日里都忙的不可開交,沒有幾個人有那麼多的時間來網上坐診看病。況且,實體醫院的醫生私自進行網上診斷、網上治療、網上開處方等,這些行為都被2009年5月1日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發布的《互聯網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所明文禁止。

還有個問題,就是目前的“網絡醫生”的身份難以確定,比如是否具有相關行醫資格,是否真的是其本人而不是別人冒名頂替等。因為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普通民眾無法確認與之交流的是否為專業醫務人員。

曾有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在線醫生”並非真正的醫生,他們以醫學畢業生或醫學愛好者居多,為了積累經驗,來此無成本練手。一位自稱是醫學畢業生的網醫認為,在網上答疑既能積累經驗,也能幫助別人。他表示,自己在回答問題時,會搬出醫學專業書,使提問者全面地了解醫學知識。網醫們的回答以健康指導及科普知識為主,並無具體的診療及服藥措施。

針對網絡盛行的“網醫答疑”現象,北京市衛生局表示,衛生部門已注意到在部分網站的貼吧中有網友關於某種病情的交流情況,但因交流中多為建議和健康科普類的語言,無診療行為,因此尚不能將其定義為“非法行醫”,“自稱為‘網醫’的人,公眾很難辨別其是否具有行醫資質,因此對於其建議應慎重”。

北京市衛生局表示,將加強網絡非法行醫的監管,建議市民撥打12320公共衛生服務熱線或到各大醫院官方網站進行醫療諮詢。其他各種名義的指導都是不可取的,以免因走“捷徑”反而延誤了病情。

網絡上的醫學信息未必都是正確的,有很多都是落伍和過時的信息。如果人們不去正規醫院看醫生,僅憑網絡信息和醫療廣告,就自己給自己下診斷看病,是一種極其愚蠢的行為。拿“宮頸糜爛”為例來舉例說明。

打開百度,搜索“宮頸糜爛”,可以看到前5個搜索結果都是介紹宮頸糜爛疾病和如何治療的廣告鏈接。第6個搜索結果是百度百科,裡面也很詳細的介紹了宮頸糜爛這種疾病的分度診斷和治療。後面絕大多數搜索結果也是如此。在Google中搜索“宮頸糜爛”,得到信息也與百度類似。這些信息都是真實正確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宮頸糜爛這個說法早就被取消了,因為這根本就不是病。宮頸柱狀上皮異位(cervical ectropion,也譯作宮頸柱狀上皮外翻,過去被錯誤地稱作宮頸糜爛),是生理期出現的宮頸的柱狀上皮外翻的正常生理現象。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龔曉明醫師,寫過一篇文章《宮頸糜爛–一個過時的疾病》。文中提到:

宮頸糜爛曾經是一個困擾了很多女性的一個疾病,去做體檢,幾乎是十有八九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

要談宮頸糜爛,可能還是需要從醫生的教育開始談起。中國醫學生的統編教材,在2008年之前的《婦產科學》上,宮頸糜爛一直是作為一個標準的疾病存在的,甚至有談到它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但是實際上,那是一個錯誤的認識。中國的婦產科學,和國際脫軌了多年。在之前婦產科大夫,把宮頸生理期出現的宮頸的柱狀上皮外翻當做是一種病理現象了,所以加以診斷。在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在其前言中明確表示:要和國際接軌,重視知識更新……不斷更新臨床診斷治療標準。 例如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內是應該要取消“宮頸糜爛”這一診斷的,但是由於不少醫師知識更新緩慢,哪怕是在本科生教材修訂這個診斷以後5年,仍然有很多醫師在診斷“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說到底,實際上是過去對宮頸的一種正常表現的錯誤認識。

做婦科檢查時,醫生有時能從陰道內看到黃色的部分,即是宮頸的外觀。在宮頸部位,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上皮細胞:靠近陰道的鱗狀上皮細胞(Squamous cell)和靠近子宮的柱狀上皮細胞(columnar cell)。兩種上皮在外觀表現上是不同的:在中央的部分,有點看起來象是“糜爛”的宮頸的部分,就是柱狀上皮覆蓋的部分,而外側相對比較光滑的宮頸,則是鱗狀上皮細胞覆蓋的部分。柱狀上皮細胞區域和鱗狀上皮細胞區域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交界區域在醫學上被命名為“鱗柱交界區”(SquamoColumnar Junction),這個區域也是宮頸癌的好發區域。

柱狀上皮容易受雌激素的影響。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沒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狀上皮就靠宮頸內側,不易被發現,到了來月經以後,柱狀上皮在雌激素的影響下更多地朝宮頸外側發展,於是在宮頸口就容易看見類似“糜爛”樣的柱狀上皮。在絕經了以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逐漸退回宮頸內,因此到時候檢查“糜爛”也就看不見了。所以,本質上來說,所謂的“宮頸糜爛”實際上是柱狀上皮外翻(cervical ectropion)。

在過去的醫學教科書上,還有宮頸糜爛的所謂分度診斷,稱之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見圖4,認為範圍的大小是炎症程度的輕重,面積小於1/3是輕度,1/3-2/3是中度,超過2/3是重度,如果理解我前面所提到的所謂的“宮頸糜爛”的真正機制,就很好理解了,這個其實就是受雌激素影響後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宮頸非糜爛,是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而已。

(宮頸柱狀上皮外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什麼特殊的臨床表現。

有些人可能會有接觸性出血的表現,但是只是宮頸的個體差異,就象有些人嚼點硬東西,牙齒或者嘴巴出點血,是可以理解的。

這裡需要提一下宮頸炎,如果有白帶增多、發黃,有異味的情況,這些是宮頸炎症的表現,是在宮頸上出現感染了以後出現的癥狀。宮頸那囊和肥大,也是宮頸慢性炎症的結果。

如果理解了前面提出的內容,就不難理解所謂的“宮頸糜爛”,其實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進行任何的治療,現在如果一上網查詢到諸多治療宮頸糜爛的方法,都是錯誤的。

同時順便提一下,對於有癥狀的宮頸炎,需要進行治療的。具體的治療方法需要根據不同的醫院來定,但是通常情況下,急性的炎症用栓劑藥物治療就可以了,慢性的炎症可以採用激光或者冷凍等物理治療的方法。

宮頸的定期檢查是必要的,這個不是為了預防“宮頸糜爛”,(而)是為了預防宮頸癌。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並非異常,但它很難與早期的宮頸癌相區分,因此必須進行作進一步的檢查(如子宮頸抹片檢查(Papanicolaou test)、活檢)才能進行鑒別診斷。

宮頸糜爛(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早就已經被國際醫學界認為是正常生理現象,國內醫學教科書也已經取消此病,既然如此,那麼國內諸多仍然打着專治“宮頸糜爛”招牌的醫院和專家們,你們究竟在治什麼?又有多少無知的女性去接受了所謂的治療?網絡求醫的可怕後果,你意識到了嗎?

就像龔曉明所說的:

如前所說,國內對於宮頸糜爛的觀念的改變是08年以後正式寫入教材的,但是還有很多醫生沒有了解和學習這個新概念,還在診斷和治療宮頸糜爛。

現在社會上令人氣憤的是,不少不良醫院,用宮頸糜爛這個來作為吸引病人來婦科門診的招牌,讓健康人去一查一個宮頸糜爛,緊接着就是上藥、輸液,甚至LEEP、激光都上,動不動治療費上千上萬,成為典型的過度治療的手段。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公眾意識到這個問題,避免被過度治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