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24

臨床一線醫生的無奈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於鶯近日通過其新浪微博宣布辭職,離開協和醫院這個“金飯碗”,加入到自由執業的隊伍。

於鶯,女,上海人,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本碩博連讀,博士學位。自2011年10月7日開通微博以來,每天與網友分享醫院的趣事、生活中的囧事,令眾多網友直呼有個性,現有粉絲200多萬,以網名“急診科女超人於鶯”風靡新浪微博。

於鶯做出辭職決定的原因之一就是醫患關係,正如她所說的:

於鶯:很多人會認為,協和是一個金飯碗,怎麼可能捨棄這個金飯碗。很多醫學院學生、其他地方的醫生覺得,能夠到協和工作,那是莫大的榮耀,輕易不會退出。但現在醫生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儘管醫院擴大、資金投入加大,但一線醫生反而覺得越來越累、風險越來越大。也許某一天並不是因為我的態度問題,不是因為我的醫療問題,病人就會把命拼到我的頭上。在這種情況下,我不願意當炮灰。這是一方面的考慮。

北京協和醫院絕對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頂級醫院,無論醫術還是醫德,這點我深有感觸。但是,醫學並非完美科學,處於不斷發展和進步中,以現在的醫學發展水平,有很多疾病是無法治療或難以治療的。但是人們對醫生的期望過高,希望自己花了錢就能去了病,醫生看了病人和做了檢查就必須馬上確診疾病,藥到病除,一旦不能達到其滿意,就會生出很多事來,而且矛頭往往指向臨床一線醫生,這就讓本來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很大的一線醫生在工作時更加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甚至很多臨床工作多年的老醫師都萌生退意。

關於同仁醫院徐文教授被砍事件,摘錄一些評論片段:

中國醫生過着最苦的大學生活,畢業後領着全世界醫生中最低的收入,還要被得了絕症的患者砍了泄憤,砍死了都還要聽一群人高呼大快人心,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畸形的社會?!

徐文老師被砍,網民紛紛表示砍得好,醫生都該砍;昨日夜班,全院搶救一個頸椎骨折送來時已無心跳呼吸的車禍病人,歷時9個小時,患者死亡,家屬表示要讓主持搶救的醫生償命,扯爛了他已經浸滿鮮血和汗水白大褂,作為他辛苦奮戰9個小時的回報。終於明白,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了,醫生是醫不好中國人的。

但是又沒有幾個人敢效仿於鶯,正如2013年06月28日《人民日報 》19版的《醫生不能成為“一潭死水”(不吐不快)》一文所說的,有人勸阻於鶯辭職的理由:“協和離開了你,協和還是協和;你離開了協和,你就不是你了。”因此,絕大多數大型公立醫院的醫生,是沒有勇氣辭職的。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28日 19 版)

我國的公立醫院屬於事業單位,行政化、官本位現象嚴重。即便是同在北京地區的三甲醫院,由於行政隸屬關係不同,有的醫院是局級,有的醫院是處級。級別不同,待遇也不同。於是,“醫而優則仕”之風甚烈。一位醫生稍微有點名氣,就想着如何當官,因為這樣可以佔有更多資源,獲得更大發展。而技術一流卻無級別的醫生,往往被邊緣化。在這樣的體制里,“醫生圍着主任轉,主任圍着院長轉”,醫生的核心價值難以體現。

儘管公立醫院存在諸多弊端,但是一位醫生如果離開公立醫院,又能到哪裡去呢?目前,我國私立醫院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難以和公立醫院抗衡。同時,私立醫院在醫保、科研等政策上,也存在不平等現象。一位醫生到了私立醫院,不僅事業編製沒有了,而且科研經費、學術地位、福利保障也會受到影響。很多曾經“逃離”了公立醫院的醫生,在屢屢碰壁之後,最終又無奈地回到了公立醫院,這足以說明醫生離開體制的困境。

於鶯辭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晉陞職稱與科研論文/項目的掛鈎,她自稱“沒發表論文的天賦”,缺少科研論文的發表或者科研項目的參與。但是獲得科研項目經費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2012年03月23日《 中國青年報 》07版《饒毅施一公為何落選院士》一文中描述到:

《 中國青年報 》( 2012年03月23日 07 版)

2010年饒毅和施一公聯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評論,他們稱:“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讓中國在科學和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與國家的經濟成功相輔相成。但在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中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

2013年06月21日《人民日報 》19版的文章《醫學論文成“買賣”(聚焦·醫學論文冷思考(上))》寫到:“為了贏得學術地位,同時獲得科研經費,各級醫院都把論文列為醫生考核的“硬指標”。愈演愈烈的期刊收費、論文買賣現象背後,是扭曲的醫生考核評價體系。”

2013年06月28日《人民日報 》19版的文章《會看病才是好醫生(聚焦·醫學論文冷思考(下))》寫到:“沒有職稱,在專業領域就沒有地位;沒有職務,就難以拿到優厚的獎金和科研經費。”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說,論文指標給各級醫生的發展進步都帶來壓力。

其實,會看病才是好醫生,會寫論文不一定會看病。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28日 19 版)

“為晉陞職稱,有些人完全脫離科學價值和臨床實踐,追求發表SCI論文成了終極目標,有人甚至不惜抄襲造假。”解放軍306醫院兒科主任鄭成中指出,他們所謂的科研,在臨床上沒有生命力,用不到實踐中去,只是為了晉陞職稱。

許多醫院都有一批有職稱無技術、職稱高水平不高的醫生。不知情的患者挂號選專家時,往往被誤導。

“醫生首先要會看病。臨床上拿不起來的醫生早晚會趴下。”鄭成中指出,如今,很多人的興趣和心思不在看病上。做醫學生時,他們攻英語四六級,考研、考博。做醫生後,精力和時間更多地用於抓課題、發文章,臨床基本功很差。

“等現在這批老醫生退休後,將來誰給我們看病?”鄭成中憂慮地說,一位不會寫文章的醫生還是醫生。可對於一位不會看病但發表大量論文的醫生,我們敢把生命健康託付給他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