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5, 2024

關於薊州的古地名

薊州的古地名很多,如終北、無終、漁陽、薊州、薊縣等,今天薊州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位於城中心的鼓樓南邊樓閣上,正面高懸着清朝康熙年間薊州知州張朝綜題寫的“古漁陽”三個蒼勁渾厚的楷體大字匾額。但是廣為流傳的終北、無終、漁陽、薊州、薊縣等地名,除了終北、薊州,其他地名在歷史上絕非今薊州專有地名。

現在的薊州,西周時屬燕國,春秋時期稱無終子國並建都於此,秦代置無終縣,隋大業末年改為漁陽,唐朝時稱漁陽為薊州治所,明洪武初年撤漁陽縣入薊州,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改為薊縣。

一、地名“終北”:“終北”大概是薊州歷史上最早的稱謂。有資料表明,薊州一帶作為無終國故地,最晚從商代已經開始,早期文獻記載稱做“終北”。《列子·湯問》云:“禹之治水也,迷而失塗,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其國名曰終北。”古之北海即今渤海,有《孟子·萬章》記孤竹君“居北海之濱”可證。孤竹國地望包括今盧龍至遼西,屬無終子國故地的薊縣正位於盧龍西,和孤竹同“濱北海之北”,可見商代的“終北”之國應當就是周代的“無終子國”。“終北”國在商湯時已經存在,表明其歷史當從夏代已經開始。到周代發展成為有“子”爵封號的“無終子國”,整整經歷了夏商周三代,時間跨度達千年以上,它一直在薊州土地上繁衍生息。

二、地名“無終”:春秋時期,山戎族佔領今薊州地區,建國號稱無終子國,並建都於此。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燕國滅無終子國,在這裡設立無終邑,屬右北平郡並為郡治。從此,這裡有了正式區劃建置名稱,至今已有2292年。秦代,置無終縣,屬右北平郡並為郡治。“無終”原為山名。唐代李賢注《後漢書》云:“無終本山戎國也。無終,山名,因為國號,漢為縣名,屬右北平,故城在今幽州漁陽縣(今薊州)也。”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無終縣屬漁陽郡,這裡始和漁陽發生關係。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漁陽郡並為郡治。隋大業末年(公元618年),改無終縣為漁陽縣,仍為漁陽郡治。這裡稱“無終”的歷史到此終結。

雖然天津薊州、河北玉田縣及山西晉陽附近在史書中都曾經有過無終這個稱謂的記載,但是目前北京市文物局網站>>《試探無終》一文中的地名科考表明和無終國相關的山水地理,相對位置都比較明確,位於蘭水(今黑水河)、灅水(今淋河)一線以西的今薊縣地,當屬漢無終縣地無疑,商周時期的無終子國應在這一帶。雖然今玉田縣也曾稱無終縣,但這是唐武德二年分漁陽縣設置的,不是漢代的無終縣地,所以至少無終子國的中心聚落應在今薊縣。

從春秋時期開始,至隋大業末年(公元618年),無終這個地名被今薊州使用了1000多年。

三、地名“漁陽”:“漁陽”作為地名用於今薊州是在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漁陽郡並為郡治。隋大業末年(公元618年),改無終縣為漁陽縣,仍為漁陽郡治。無終縣的管轄區域不等於今薊州的轄區,它遠遠超過這個範圍。隨着朝代的更迭、時代的變遷,無終縣的區域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它曾包括今薊州、玉田、豐潤、丰南的大部地區和平谷、三河、遵化、興隆的一部分地區。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設薊州,漁陽縣屬薊州並為州治。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薊州歸宋,改漁陽縣為平盧縣,屬廣川郡並為郡治。金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復歸金,稱漁陽縣,屬中都路薊州並為州治。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撤漁陽縣入薊州,轄玉田、豐潤、遵化、平谷4縣,屬北平府。漁陽之名作為行政區劃消失。現薊州西北有一山,名曰漁山,城在山南,故名漁陽。

而秦朝時期的漁陽縣在今北京密雲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秦時的漁陽縣包含了今天北京的懷柔、平谷、順義、密雲地域。郡治所在今懷柔東部梨園庄村南,以其地在漁水之陽而命名。)。

從隋大業末年(公元618年)改無終縣為漁陽縣至明洪武初年(不含公元1122-1125年漁陽縣改名平盧縣),漁陽這個地名被今薊州使用了700多年。

四、地名“薊州”:“薊州”作為薊州的地名最早見於唐朝。

讓我們看看《辭海》(1999年版)中關於“薊州”的解釋:①州名。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置。治漁陽(今天津市薊縣)。轄境相當今天津市薊縣,河北三河、玉田、豐潤、遵化等市、縣地。金以後西部轄境稍縮小,明初省漁陽入州。清不轄縣。1913年降為縣。②古軍鎮名。明九邊之一。鎮守地區相當今河北長城內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及天津市以北一帶,為近畿防衛重鎮。總兵官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

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幽州析分漁陽、三河、玉田三縣,增置薊州,漁陽縣屬薊州,並為州治。此後,漁陽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遼、金、元等朝代,一直到明代,始終為州治、郡治。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撤漁陽縣入薊州,轄玉田、豐潤、遵化、平谷4縣,屬北平府。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應天府遷至北平府,改北平府稱北京順天府,薊州屬直隸順天府,並為州治。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滿洲政權入關,建立清朝。清初,沿襲明代舊制,薊州屬直隸順天府,內理本州,外管平谷、玉田、遵化、豐潤四縣。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為了加強對遵化清東陵的管理和保護,遵化縣划出升為直隸州。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劃薊州所轄玉田、豐潤二縣入遵化州,劃平谷縣入順天府,薊州成為不轄縣的散州,直接隸屬於順天府。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薊州改稱薊縣,屬順天府。建國後至1973年7月,屬河北省轄縣,曾經劃歸廊坊地區管轄,時稱河北省廊坊市薊縣。不過後來薊縣所屬範圍曾有變化:1958-1962年,薊縣、三河、大廠三縣合併,稱薊縣;1962年,復分成薊縣、三河、大廠回族自治縣三個縣。1973年9月,薊縣劃歸天津市管轄至今。2016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天津市委、市政府決定,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

從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漁陽縣屬薊州並為州治,到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薊州這個地名被今薊州使用了1000多年。

從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撤漁陽縣入薊州,到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薊州這個地名被今薊州使用了542年。

五、地名“薊縣”:“薊縣”作為地名最早用於今天的北京。

讓我們看看《辭海》(1999年版)中關於“薊縣”的解釋:①古縣名。秦置。治今北京城西南。項羽封臧荼為燕王都此。遼改名析津。秦、西漢時為廣陽郡治所,東漢至北朝歷為幽州、廣陽郡、燕國、燕郡治所,隋時歷為幽州、涿郡治所,唐、五代時與幽都縣同為幽州治所。②在天津市北部、薊運河上游,鄰接北京市和河北省。京秦和大秦鐵路經過境內,津薊鐵路通此。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秦置無終縣,隋改漁陽縣。唐置薊州,明入薊州,1913年改薊縣。1973年由河北省劃歸天津市。農產以小麥、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為主。工業有建築、服裝、紡織、水泥、陶瓷、汽車配件、食品加工等。特產以“盤山柿子”著名。有盤山、獨樂寺、白塔寺、黃崖關等名勝古迹。

薊國是殷商時期在今北京地區形成的小國之一,或系黃帝部落之後裔所建。西周時,薊國成為周國的封國。《禮記·樂記》載:“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周本紀》載:武王褒封“帝堯之後於薊”。薊國都於薊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廣安門一帶。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史記正義》:“薊微燕盛,乃並薊居之,薊名遂絕焉。”)。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於薊城地區置廣陽郡,薊縣屬之。秦置薊縣,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為廣陽郡郡治。自漢至隋唐五代,薊縣之建制始終存在。西南漢高祖五年,今中國北京地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西漢,薊縣相繼隸屬燕國、燕郡、廣陽郡、廣陽國。漢末王莽新朝時期(公元9-24年),薊縣曾改名伐戎縣,隸屬廣陽郡,王莽新朝覆滅後恢復薊縣名。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東漢,薊縣相繼隸屬廣陽國、廣陽郡、上谷郡、廣陽郡。三國時代,薊縣屬魏之幽州燕郡、燕國。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治范陽。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薊縣相繼隸屬燕國、燕郡、幽州、范陽郡等。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薊縣改名薊北縣,隸屬幽都府;遼開泰元年(公元1012年),薊北縣改名析津縣,隸屬析津府,為遼南京附郭京縣。至此古薊縣名不存。金代,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析津縣更名大興縣,隸屬大興府,為金中都依郭縣。此後大興縣之名延續至20世紀末,2001年1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

從秦至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薊縣”這個地名被北京使用了900多年。

對於今日地理位置上的天津市薊州區來說,使用“薊縣”這個地名的時間並不長,是從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至公元2016年,“薊縣”這個地名被薊州使用了103年。

參考文章:《薊縣誌》(1991版)、韓嘉穀《試探無終》、倪景泉《薊縣歷史地名考》等。

到此正文結束,另附薊縣倪景泉同志的《薊縣歷史地名考》一篇,以備參考。

《薊縣歷史地名考》

倪景泉

“無終”是薊縣歷史上最早的稱謂。“無終”原為山名。唐代李賢注《後漢書》云:“無終本山戎國也。無終,山名,因為國號,漢為縣名,屬右北平,故城在今幽州漁陽縣(今薊縣)也。”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薊縣城北有無終山,無終國是由無終山而得名。天津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韓嘉穀在《試探無終》一文中考證,無終國在夏代就已經存在,當時被稱作終北之國(見《列子·湯問》),到周代發展成為有“子”爵封號的“無終子國”。北京任重遠先生通過破譯甲骨文,發現這裡的無終山至少在商代就有其名。由此可知,早在3500多年前,這裡就有“無終”之稱。

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燕國滅無終子國,在這裡設無終邑,屬右北平郡並為郡治。自此,這裡始有正式區劃建置名稱。這裡有正式區劃建置名稱的歷史至今已有2291年。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在全國置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這裡為無終縣,屬右北平郡並為郡治。這裡建縣的歷史至今已有2229年。

隋大業末年(618),無終縣改名漁陽縣。這裡稱“無終”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這裡,要注意辨識兩個關係。其一,這裡的“無終”與山西北部“無終”的關係。對此,韓嘉穀進行考證,認為薊縣一帶是無終的發祥地,太行山區的無終是從這裡遷移過去的。其二,這裡的“無終”與河北省玉田“無終”的關係。諸多文獻資料都清楚地標明古無終在今薊縣,而不是在玉田縣。

關於漁陽。漁陽之稱並非薊縣專有。古漁陽治所在今北京密雲、懷柔一帶。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燕國在這一地區置漁陽郡,秦漢時轄境相當於今河北圍場以南,薊運河以西,天津以北,北京市懷柔、通縣以東地區。陳勝、吳廣戍漁陽即此。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無終縣改隸漁陽郡,這裡始和漁陽發生關係。隋開皇六年(586),無終縣升為漁陽郡治。隋大業年初(605),這裡單獨設漁陽郡,僅轄無終一縣。隋大業末年(618),無終縣改名漁陽縣,並為漁陽郡治。明洪武初(1368),漁陽縣併入薊州,漁陽之名消失。

歷史上,這裡稱“漁陽”的歷史比較長。如果從隸屬漁陽郡算起,這裡稱漁陽的時間有922年。如果從在此單獨建漁陽郡算起,這裡稱漁陽的時間有763年。如果從始建漁陽縣算起,這裡稱漁陽的時間有750年(含北宋期間漁陽縣改名平盧縣三年左右時間)。

在這裡,需要注意糾正兩種歷史的誤解。其一,把漁陽的歷史全部歸屬到這裡。明清《薊州志》和民國《薊縣誌》等許多志書均把秦漢之漁陽和隋唐之漁陽混為一談。從古至今,許多人犯過類似的錯誤。比如,明宣宗朱瞻基東巡駐蹕今薊縣五里橋,宣知州諭之,曰此漢漁陽郡也(清康熙《薊州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薊州知州張朝琮重修鼓樓,題寫了“古漁陽”匾額。表明張朝琮也誤以為“古漁陽”在這裡。

其二,把“漁陽”全劃歸到北京市密雲、懷柔一帶,抹掉了薊縣被稱作漁陽的歷史。杜甫的“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白居易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等詩句中的漁陽,均指今薊縣。當時的北京地區,屬幽州管轄。一些史家錯誤地認為詩句中的漁陽就是北京附近,故此把安祿山起兵之地錯誤地放在了那裡。

薊州之名的得來,說法不一。其一,以這裡多產薊草而名。薊草分大薊、小薊,產於全國大部分地區。不惟這裡獨有。故此說有牽強附會之嫌。其二,以這裡曾有薊門關而名。宋太宗年間《太平寰宇記》:“古薊門關在州(薊州)東南六十里。”明嘉靖《薊州志》云:“薊門關,在州東南六十里,唐置薊州,意取此。”取薊門關以名州之說,較為可信。據初步考證,薊州之薊門關就在薊縣東南薊玉兩縣交界處,也有人認為在今五百戶鎮境內的福山塔附近,還有人認為在今五百戶鎮境內的秋子峪附近。

歷史上,這裡稱薊州比稱漁陽的歷史還要長。從唐置薊州開始,到1913年,共計1183年。其中,唐稱玄州5年、幽州91年、營州15年、漁陽郡16年,北宋稱廣川郡3年。實際上,這裡稱薊州的時間有1013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