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24

棄醫的名人們

一、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幼名帝象,學名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後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辛亥革命以後,孫氏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在歐美,孫以其號“逸仙”或全稱“孫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聞名於世。

孫中山的學醫歷程開始於英美傳道會創辦的廣州博濟醫院 (Canton Hospital),這家醫院是中國和遠東設立最早的一所西醫院。1865年博濟醫院成立博濟醫校,1886年秋孫中山以孫逸仙之名進入該校學習,時有男生12人,女生4人。孫中山在此學醫一年後,轉學到香港西醫書院。香港西醫書院(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是廣東人何啟創辦的,他為紀念英國妻子雅麗氏(Alice)在香港荷李活道創辦了一座雅麗氏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後來又創辦了香港西醫書院(雅麗醫校)。這裡的教學采英語直接教學,是香港當時最負盛名的醫學院。

1892年7月,27歲的孫中山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香港西醫書院畢業證書,教務長英國人詹姆士·康德黎(James Cantline)博士還特別主持了一次會議,贈與孫中山正式醫學博士學位,所以外國人常稱他為「孫逸仙博士」(Dr.Sun Yat-sen)。

孫中山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獲得香港政府准許以內外科及產科開業行醫。這是香港開埠以來,香港政府第一次把行醫執照頒發給一個中國人。雅麗氏醫院那時也想聘請他在醫院當醫師,可是孫中山一新一意想在澳門開業。他的理由是:澳門離他的家比較近,人事比較熟悉,對他革命事業的推展較為容易。

孫中山自傳中曾表述過,“我年輕時學醫,後棄醫從政,立誓顛覆滿清,造福國人。離開香港時,母親大人眼見我常年奔波,心疼規勸:“革命的目的在於救人,行醫的目的亦是救人。同是救人,何必東奔西跑?”我說:“母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行醫只能救助很少的人,而革命卻能救中國的億萬大眾。” 兩百六十年亡國之痛,兩千餘年專制之禍,中國睡夢之深,滿清政府腐敗不堪,恰如江河日下。如此黑暗的政府,只能帶給人民災難和罪惡,連綿不絕。今日革命風潮已經興盛,人民思想逐步開通,我們當鼓起勇氣,乘此良機,推翻滿清政府,建立真正的人民之國。 革命者革之以命,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幸福,其價值之重可知。屢敗屢起,百折不餒,豈畏其難其痛。為了千千萬萬的百姓不再水深火熱,為了千千萬萬個家庭不再背井離鄉……”

二、魯迅

魯迅(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着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魯迅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初,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改制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現代醫學。魯迅選擇學習現代醫學,是因為父親的病故造成他對中醫產生了嚴重的懷疑。他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在仙台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

魯迅先生想通過醫學將中國人身體變得強健。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3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魯迅在仙台的第二學年,發生了幻燈片事件。細菌課上,放映教學用的幻燈片的間隙,老師會放一些時事的片子給學生看。所謂時事片子,多是關於日俄戰爭的。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魯迅後來棄醫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中國人的精神!

關於魯迅棄醫從文的詳細經歷,大家可以閱讀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黃喬生所著的《周氏三兄弟:魯迅三兄弟恩怨變遷》

三、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漢族,原名郭開貞,字鼎堂,乳名文豹,號尚武。1923年的春天,郭開貞完成了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的學業,取得了畢業文憑,當時國內有醫院要高薪聘他,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覺得,醫生至多不過是醫治患者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站起來鬥爭,無論如何也必須創立新文學。他說:“在革命途上中國是要衝,我這後半截的生涯要往有意義的地方去。”

四、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昵稱“切”(或El Commandante,Che),本名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全名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西班牙語: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la Serna),畢業於阿根廷最大的綜合大學-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大學醫學系,是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生、作家、游擊隊領導人、軍事理論家、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曾經與卡斯特羅並肩作戰。他參加了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在古巴革命政府擔任了一系列要職之後,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到剛果(金)、玻利維亞等國試圖發動共產主義革命。1967年10月8日,因內奸泄密,格瓦拉及游擊隊小分隊在叢林中遭玻利維亞政府軍伏擊,格瓦拉受傷被捕。次日,格瓦拉被殺害。自切死後,他成為了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同時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徵。

五、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日本漫畫家、動畫家、醫生、醫學博士,大阪大學的附屬醫學專門學部畢業,在奈良縣立醫科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原名手冢治,(由於生於明治天皇誕辰,因而取名“治”),因喜愛昆蟲,所以把他的原名“治”改成日文中發音很像的步行蟲的日文名稱。漢字寫作“治蟲”。以後手塚治虫就成為了他的筆名。同時,他以醫學家身分的名義仍使用原名手冢治。他也是日本第一位導入助手制度與企業化經營的漫畫家,代表作有《鐵臂阿童木》、《Black Jack》(怪醫秦博士)、《雷歐》(森林大帝)、《火鳥》等,被日本漫畫界譽之為“漫畫之神”。

六、渡邊淳一

渡邊淳一(1933年10月24日-),日本小說家,被譽為日本情愛大師。出生於日本北海道,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隨後任母校講師。在做了10年的外科醫生後,轉而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著有50餘部長篇小說及多部散文、隨筆集,為當今日本文壇的文學大家。早期的作品以醫療題材為中心,逐漸擴展到歷史、傳記小說,渡邊淳一特別是以其醫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豐富多彩、深入男性、女性本質的戀愛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作為日本現代浪漫小說的著名作家,出版了130多部作品。

七、阿瑟·柯南·道爾

阿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因塑造了成功的偵探人物──歇洛克·福爾摩斯而成為偵探小說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福爾摩斯探案集》(包括《血字的研究》、《四簽名》、《巴斯克維爾的獵犬》等)。

1876年至1881年間,阿瑟·柯南·道爾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畢業後作為一名隨船醫生前往西非海岸,1882年回國後在朴茨茅斯開業行醫。不過他行醫並不太順利,在此期間道爾開始寫作。在搬到南海城(Southsea)後,他才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在寫作上。道爾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發表在《1887年比頓聖誕年刊》(Beeton’s Christmas Annual for 1887)的偵探小說《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該部小說幾經退稿才發表,主角就是之後名聲大噪的夏洛克·福爾摩斯。1890年道爾到維也納學習醫學,1891回到倫敦成為一名眼科醫生,這使得他有更多時間寫作。道爾一生有56篇短篇偵探小說以及4部中篇偵探小說以福爾摩斯為主角,另有《風流烙印》等短篇無固定主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