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 2024

《薊州志》記載的明代薊州城圖

薊州城原先為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將土城包以磚石,周圍九里十三步。城北有山岡阻擋,沒有設門。城的東、南、西三面設門,門上建樓,城的四角建角樓。鼓樓建在城的中心。明祟禎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入薊州,城被拆毀,鼓樓被焚。清朝順治年間、康熙年間、道光年間,曾幾次按明時原樣重修,但或因地震、或因大火、或因年久失修,又幾次毀壞。到抗日戰爭結束時,薊州城上角樓全塌,城垣拆盡。城中鼓樓也破爛不堪。現在人們看到的薊州鼓樓,是1983年以後幾年內,由薊州人民政府幾次撥款修復的。在昔日破爛的鼓樓基礎上,修殘補缺,包砌城台,整修樓道,油漆彩繪,使鼓樓再展新容,為天津市保留了一座歷史最久的鼓樓景觀,也為國內外遊客提供了一處良好的遊覽場所。

薊州古城沒有能在歷史長河的演進中保存下來,是薊州人心中永遠的遺憾。恐怕只有70歲以上的老人才在腦海里對古城有一些的零散記憶。


《薊州志》/《薊縣誌》記載:“城垣位於縣境中部,北倚府君山,南鄰州河。牆體為夯土築城,始建年代不詳。明洪武四年(1371),土城牆進行磚石貼面。方圓9里13步,連女兒牆高3丈5尺,城垣北圓南方。城門3座,東門稱‘威遠’,西門稱‘朝都’(後改為拱極),南門稱‘平津’。門洞上均建有城樓。正門以外,各築瓮城保護。東瓮城門口向南,城門上有石額,名‘迎旭’,為明嘉靖年立;南瓮城門上有石額,名‘陽谷’,為明崇禎年立;西瓮城門口向南;北城無門,城上建有北極樓。城牆上有敵樓兩座,角樓4座。環城有護城河,自東門至南門深6尺、闊5丈,南門至西門深一丈、闊7丈,西門至東北角深3丈、闊8丈,東北角至東門大半為蓮花池,深1丈、闊10丈。”

“明代,州城區域以城牆為限,面積1500畝左右,以鼓樓為軸心布開十字街形,北部多為國家機關、儒學所在地,西部為古建築集中區,東部和南部為商業集中區。以4條主街分為東北隅、東南隅、西北隅、西南隅4個村莊。”

所謂瓮城何物也?我查了一下:“瓮城是建在城門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大家可以看到,在上面的《明朝薊州州城圖》里,東、南、西三個城門外都有瓮城。

瓮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角,這樣設計很有科學道理,實戰中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但其進攻路線必然不能一氣呵成,只能繞個彎以後再攻大城門,從戰術上已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頂的守軍則能以極快的速度,組織調度,居高臨下從四面組成交叉射擊網,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所謂瓮中捉鱉,可以說是瓮城功能的最生動的描述。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古南京城、山西平遙古城等也都建有瓮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