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6, 2024

白銀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今天,人們在總結白銀的不俗表現時,總會提及通貨膨脹的推動作用,認為在通貨膨脹的“亂世”下,人們為了自己財富的保值,才對白銀情有獨鍾,引起銀價上漲。

  這種推理頗合邏輯,最起碼,從近年來銀價的走勢也可以看出一些跡象。而且,在歷史進程中,白銀與通貨膨脹之間確乎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16世紀西班牙的“價格革命”時期,白銀與通貨膨脹是因果關係,即人們把白銀視作“製造通貨膨脹的工具”。

  16 世紀,歐洲新航路開闢之後,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奪之路。僅僅在1521年—1600年的80年間,西班牙殖民者就搜颳了美洲大量的“民脂民膏”——20萬公斤黃金和1 800萬公斤白銀。與此同時,另一殖民大國葡萄牙則“開發”了非洲,從當地掠走了27萬公斤黃金。隨着大量黃金白銀的流入,使得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內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在黃金白銀貶值的同時,歐洲殖民者們也在藉助國際貿易這一渠道,將白銀向位於自己東方的國家“輸送”。如此一來,從西班牙到熱那亞,再到奧蘇曼帝國,無一例外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物價急速上漲、投機猖獗、貨幣貶值。在將近一個世紀里,西班牙國內物價就上漲了4倍左右。這段歷史,便是新航路開闢後發生於歐洲的“價格革命”,歐洲國家的經濟發展為此遭遇重創。

  16 世紀“價格革命”時的狀況,不是發生在自由經濟環境之中,即貨幣的流通不是由市場自動配置而成,而是西班牙等殖民國家人為地從其他地區搶奪而來。這種強盜式的貨幣配置,勢必會造成國內“錢滿為患”,發生通貨膨脹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與紙幣相比,貴金屬貨幣不僅不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白銀與黃金一樣,還會對通貨膨脹產生向外推的助力。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白銀在人們腦海中的形象開始發生大逆轉,從那時起,白銀才開始變成“反通貨膨脹”的保值金屬貨幣。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知道,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受益國,它大發戰爭財,囤積下數量可觀的金銀。而西歐國家的黃金儲備被戰爭消耗得所剩無幾,進而大量流入美國。“堆積”效應下,美國的黃金儲備佔到世界黃金儲備的76%。1934年6月,美國政府還通過了《白銀收購法案》,授權美國財政部在國內外市場收購白銀。通過一番收購,美國擁有的白銀驟升至60多億盎司。

  為確保自己的財產增值,從1929年經濟大蕭條中吸取了教訓的美國民眾,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紛紛用紙幣兌換銀錠或銀幣。而在隨後發生的幾次美國歷史上大通貨膨脹中,白銀也不辱使命,充分展示了其“反通貨膨脹”的保質金屬貨幣的實力。

  1966 年-1968年的通貨膨脹。此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快速上升,特別是食品、服務和居住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社會總需求的過快上漲以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速的速度提升了工資水平,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如額外沖資、投資稅收信用減免等是這一時期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在這三年間白銀的價格也有1966年的1.30左右美元每盎司漲到1968年的接近2美元每盎司。

  1971 年-1975年的通貨膨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於年成不好造成農產品歉收,加上庫存不足,進口困難,世界需求提高,食品價格漲幅達到年均19%。二是由於全世界需求劇增,基礎產品出現了量縮價升的趨勢。1973年-1974年,美國石油批發價格上升了51%。三是新的貨幣支付平衡政策導致了美元較大程度的貶值。而在這幾年間,白銀的價格由1971年的不到1.4美元每盎司上漲到1975年超過4美元每盎司。

  1978 年-1980年的通貨膨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最為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美國的CPI從1978年的l06.5沖高到1980年的113.8。兩個原因導致了價格的走高:一是受制於勞動工會的壓力,單位勞動成本再一次提升,成本推動成為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特點。二是第二次石油價格波動嚴重地破壞了全美油價定價機制,進而造成更廣泛的全社會商品與服務價格的失控。白銀價格由1978年的不到6美元每盎司,最高曾超過20美元,到1980年還在每盎司16美元上方。

  即使在最近十年間的2004年—2007年,伴隨着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石油價格飆升,通貨水平也一直維持在3%以上。而在這期間白銀的價格也由2003年的不到5美元每盎司漲到2007年的超過13美元每盎司。

本文來自:黃金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