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9, 2024

到美國行醫不是夢

這是一篇2013年04月04日李嘉華(南加州大學醫學博士,內科醫生)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寫的稿件,特轉載供大家閱讀。正文如下:

2003年的夏天,我收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一償夙願之際,我雄心萬丈地在某知名BBS的出國版發了一個帖,諮詢如何去美國行醫,結果被眾多“不可能”的回復淹沒。

2013年的春天,我懷着坐過山車的心情在電腦前戰戰兢兢地點開郵箱,然後三步並作兩步跑到老婆身邊,親了一下她的額頭,“我終於match上了!”。據華人醫生論壇統計,目前在美國總計有6368名中國人行醫,而我終於成為其中一員。

2013年3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全美住院醫生錄取結果公布日,俗稱“Match Day”。美國住院醫項目對全世界醫學生開放,申請者除美國本土醫學生外,還有來自其他各國的醫學生和醫生。今年我作為眾多申請者之一,被錄取到芝加哥的庫克郡立醫院(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與我同時申請的其他幾個中國醫學生朋友也都去了非常好的大學醫院。據華人醫生論壇實時更新的數字,我所在的北大醫學院的畢業生中共有897人在美國行醫,居各大醫學院系之首,其次則是復旦大學醫學院和中山大學醫學院。

在以往的中國醫生中,也不乏成功取得美國行醫資格的先例,他們大多是先來美國從事若干年基礎研究,之後再考USMLE(The 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但是由於他們離開臨床工作時間較長,在申請住院醫時會遇到不少阻力。

而在進入21世紀後,新一代的中國醫學生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徑。隨着USMLE考試自1999年8月進入中國大陸,這項考試越來越普及,目前考生已可以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參加考試,很多中國醫學生在讀醫學院期間就以高分通過USMLE考試,畢業後直接赴美參加住院醫生面試,進而成功match。

說起來過程並不十分繁瑣艱難,想要參加考試,首先可以登陸國際醫學教育與研究促進基金會網址來看自己的畢業院校是否符合資質,確定自己有沒有考試資格。本科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中國醫學生都可以參加考試。

接着需要通過一系列USMLE考試以獲得“ECFMG認證”。USMLE考試分Step1,Step2 Clinical Knowledge(簡稱CK,臨床知識),Step2 Clinical Skill(簡稱CS,臨床技能)和Step3三個步驟,共四個考試。中國醫學生在醫學院第三年開始就可以參加USMLE考試,在通過Step1、Step2CK、Step2CS,並且完成醫學本科學歷認證後,就會獲得ECFMG認證。這個認證相當於你的醫學學歷被認可為與美國Medical Doctor(MD)學位一致,可以進而申請美國住院醫職位。

最後一步就是申請美國住院醫職位了,這個申請過程簡稱match。你申請若干個你心儀的住院醫項目,然後醫院會挑選部分申請人進行面試,如果被你選中的醫院也錄取了你,就稱“match上了”,於是你就正式可以成為該醫院的住院醫師,踏入美國住院醫培訓的大門了!

就在我身邊的朋友中,2011年有一例match成功,2012年有五例,2013年有八例。這個“新一代中國醫學生”群體的特點是:年輕,USMLE考分高,有美國臨床實習經歷,英語好。而且他們還有各種學習小組,互助互勉,一起克服困難,這些優勢使他們match的成功率非常高。“國內考USMLE,赴美做住院醫”這條道路已經逐漸被走通,美國住院醫不再高不可攀。

是什麼因素促使像我這樣的中國醫學生不遠萬里來美國做住院醫呢?我總結為“合理報酬、職業發展、職業尊嚴、人身安全”這16個字。哪怕你是名校碩士博士,在北京的三甲醫院做住院醫,期間月工資平均也只有2000元左右,而美國住院醫培訓階段的月工資平均為4500美元。拋開收入不談,近年來中國醫療環境惡化,惡性醫鬧事件頻發,這是中國醫學生尋求赴美髮展的巨大推力。在中國的醫療環境下,醫院在培訓年輕醫生時如履薄冰,很多本來可以由住院醫生完成的工作,不得不由上級醫生完成,使住院醫生的職業發展速度大幅下降。加之社會對醫生的惡劣風評及醫生人身安全頻頻受到威脅,使新一代醫學生們紛紛將目光投向美國住院醫師培訓。

美國住院醫師培訓是一個以循證醫學為中心,高度標準化的過程。以我所在的內科為例,無論你是在著名的大學附屬醫院,還是在一個小小的社區醫院,住院醫生培訓安排都有着相似的輪轉時間、輪轉科目、教學活動、要求病種和要求操作,所以他們畢業後具備非常相近的獨立行醫能力。

經過三年住院醫培訓,就可以考慮自己的發展路線,美國醫生的發展軌跡十分明確,還是以內科為例,住院醫培訓畢業後可以選擇成為大內科醫生,診治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也可以繼續參加兩到四年的專科醫生(比如消化科、心內科等)培訓,成為內科專科醫生,診治專科疾病。

此外,美國醫生行醫模式也非常多元化,不像國內有繁瑣的晉陞模式和諸多不確定因素。一般可以將醫生的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走臨床路線,一路走學術路線,總的比例大約是10:1。走臨床路線的醫生可以獨立開業、可以加入團體開業、也可以成為醫院的僱員。他們只負責診治病人,工資跟工作量掛鈎,不用寫論文,沒有學術職稱,也不需考慮晉陞,只需每10年參加一次醫學考試更新行醫執照即可。走學術路線的醫生多進入大學附屬醫院,具有學術職稱(如教授),若要晉陞的話,則需從事科研或者教學工作。

在美國想從事哪種類型行醫模式,取決於你個人對生活的選擇,需要考慮你自己的興趣、專長與劣勢。

私立開業的醫生,既是醫生,也是商人,需要處理很多非醫療的問題,相當於自己做老闆。他們多沒有固定節假日,也無法保證穩定的收入,做得好能相當賺錢,做得不好則很可能賠錢關門,適合愛賺錢不愛虛名,有經濟頭腦,不需要節假日的人。

走學術路線的醫生是大學的教員,拿固定工資,主要做科研、臨床、教學或管理等工作。學術型醫生工作挺忙,收入穩定旱澇保收(比私立行醫要少,但絕對數字還是處於社會Top 5%水平),適合那些喜愛高精尖醫療技術,看重學術地位,不看重收入,喜歡定時定點做事的人。

介於兩者之間的,是那些大醫療集團的僱員醫生,他們定時定點工作,拿固定工資,但只負責臨床工作而不用做教學科研。

當然,這些三個分類不是絕對的,很多人有角色交叉,一方面是一個教授,另一方面也是一個老闆。

就如同現在美國大學到處都有中國學生的身影一樣,中國醫學生來美國做住院醫生的道路也已越走越寬。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在美國醫院裡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醫學生接受住院醫訓練。我相信和我一樣,很多同行的朋友們會在這裡,找到當醫生的純粹感與幸福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